[服務項目]主題: 崇明派琵琶- 崇明農家樂 ... 發布者: 崇明農家樂
07/02/2019
Visit:19 ,Today:2
崇明派琵琶- 崇明農家樂
崇明地處上海東北角,以《瀛洲古調》琵琶譜師承傳授的,由于發源于崇明島,后人就稱崇明派。崇明派以蔣泰、黃秀亭、沈肇州以及樊紫云、樊少云等世代相傳,以雋永、秀麗的文曲風格聞名于世。(崇明農家樂哪家好)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余年的清康熙年間,那時,北派琵琶傳入崇明近鄰的通州地區,有白在湄、自彧如父子、樊花坡、楊廷果等人。早期崇明派琵琶,是承襲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,其風格的演變受當地風土人情的影響。
1916年沈肇州編《瀛洲古調》的出版及徐立蓀重編后改稱《梅庵琵琶譜》出版,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發揚光大。中國近現代國樂大師劉天華于1918年隨沈氏學習瀛洲古調琵琶曲,并把這些樂曲帶到各地演奏,而且于1928年灌制了該派主要樂曲《飛花點翠》,這對推廣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。
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“捻法疏而勁,輪法密而清”,主張“慢而不斷,快而不亂,雅正之樂,音不過高,節不過促”。尤其輪指以“下出輪”見長,故而音響細膩柔和,善于表現文靜、幽雅的情感,具有閑適、纖巧的情趣。同時,“重夾輕輪”,偏愛單音與夾彈,認為“輪指雖易人耳,然多則犯低而失雅”。因此,其曲目多為文板小曲,其中著名的《飛花點翠》、《昭君怨》等慢板、文板樂曲,典雅、端正;《魚兒戲水》等小曲,則充滿了生活的情趣。
琵琶基本構造—— 崇明農家院來為大家娓娓道來:
琵琶是由“頭”與“身”構成,頭部包括弦槽、弦軸、山口等。身部包括相位、品位、音箱、復手等部分。
琵琶的頭部, 由“弦槽”、四只“軫子(弦軸)”、“山口”等組成。
琵琶的身部,上端又稱“頸”部,即“相位”之處,頸的上端疊出部稱“枕”中與中下部是“品位”, 相與品古代都稱作“柱”,是一種音位裝置。 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狹下闊,底呈半圓,中空,即音箱; 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“面板”上,四條弦系在下端“復手”的四個小孔內,在復手中央處的面板上,開有一個小孔, 稱作“納音”或“出音孔”。身部背面,稱作“琵琶背”,背的上端與頭相接,背的中下部與面板相粘接, 腹內另有二條橫檔和幾個音柱,安置在一定的部位處; 背料用紫檀、黑料、老紅木、花梨木、香紅木等制成的是上品,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,因為紫檀、紅木等木料善于在彈奏中發出自然泛音來。
琵琶由六個相、二十四個品構成了音域寬廣的十二平均律。其一弦為鋼絲,二三、四弦為鋼繩尼龍纏弦。琵琶發聲十分特殊,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類樂器中居首位,不但音量大,而且音質清脆明亮。同時,琵琶發出的基音中又伴有豐富的泛音,這種泛音能使琴聲在傳播中衰減小,具有較強的穿透力,在平靜的空曠地彈奏時,用它演奏重強音時的琴聲能傳到二、三里地以外。
優質琵琶聲音穿透力強(衰減小,傳得遠)。高音區明亮而富有剛性,中音區柔和而有潤音,低音區音質淳厚。在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一詩中所描繪的“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語,嘈嘈切切錯雜彈,大珠小珠落玉盤”,“銀瓶乍破水漿迸,鐵騎突出刄槍鳴。曲終收撥當心劃,四弦一聲如裂帛”如今已不再是詩人的藝術夸張,而是當代琵琶名副其實的演奏效果。
琵琶的“頭”與“身”以及“軫子”多以硬木、色木、鐵梨木、花梨木、雞翅木、酸枝木、黑檀木、紫檀木為主要材質。其中高檔琵琶軸相還有以牛角、牛骨、象牙等制作。
面板采用的是河南蘭考桐木面板,扶手多為多年生毛竹為材料。
歡迎你來:
崇明農家樂 www.cmnongjiale.cn
www.cmnongjiale.cn
最后更新: 2019-07-02 08:15: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