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身價至高記者”給成都公益組織扎實一課
【成都無線城市門戶】面對賈樟柯的鏡頭,他曾說:“事情的改變都是一點一點的,我能幫一個人就幫一個人,我能說句公道話就說句公道話。所以就是,努力了不一定能改變,但是不努力,將永遠不會改變。”
昨日上午9時,在成都公益組織服務園內,中國“身價至高記者”王克勤應“云公益”的邀請前來,就如何運用微博做公益這一主題,向公益組織的代表“面授機宜”。
緣起
為了救助600萬塵肺病患
2009年,從事過雜工、破碎等有害工作的張海超因為工作關系患上塵肺病,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,他進行了轟轟烈烈的“開胸驗肺”之舉,這一舉動也讓總人數超過600萬的塵肺病患者逐漸進入人們視野。“大愛清塵”便是為了救助處于死亡邊緣線上、缺失救助與關心的中國數百萬塵肺病農民工患者的公益活動。王克勤就是“大愛清塵”公益項目的發起人,該項目從至初一度舉步維艱,到如今在全國具有相當高的影響力,據王克勤說,其轉折點是因“微博給力”。
該公益項目啟動后近半個月,因為沒有任何影響力,僅發生3筆捐款共2500元,且其中兩筆為至早發起者、志愿者捐入。為讓項目走出困境,“大愛清塵”團隊主動出激,輾轉聯系上SOHO老總張欣以及微博女王姚晨,在她們表示支持并對相關微博進行轉發呼吁的當晚,項目賬戶即獲得15筆共3550元捐款。此后兩天,項目獲134筆共30105元捐款……
思考
如何用微博來做公益?
在活動現場,參加這次云公益沙龍的有成都百思特青少年發展中心、成都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、成都市義工聯合會等12家公益社會組織的代表。通過“云公益”前期的一些調查發現,包括草根組織在內的許多公益組織已經接受“微博自媒體”這種自我推廣形式,并試圖使用微博進行項目推廣,但因種種原因,在提升自身影響力方面的效果十分有限。在公益越來越被大家認同的今天,公益項目如何能帶動更多人參與?如何進行活動創意吸引關注?甚至如何充分用好微博的140個字?
面對這些疑問,王克勤提出了4個“平臺”的理念,項目傳播平臺、工作推動平臺、團隊交流平臺、信息公開平臺,王克勤說,只有明確的制度建立好了,才能規范進行一系列的活動,在微博上的推廣傳播,更是需要一個專業的團隊,進行專門的策劃推廣。就拿“大愛清塵”這個項目來說,就專門設立了維護@大愛清塵這個微博的工作組,每天定時定量的更新微博。
○王克勤簡介
王克勤,甘肅永登縣人,《經濟觀察報》總編助理、編委;中國人民大學、中山大學等高校新聞學教授;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“大愛清塵”基金發起人,2002年度中國傳媒杰出人物,2003年中國十大維權人物。多次推出震驚海內外的揭黑深度調查報道,如北京出租車業壟斷黑幕、河北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調查等等。僅2001年,在他的筆下送進監獄的黑惡分子就達160多人。
曾有黑杜會組織懸賞500萬元要他的人頭,因此他被傳媒界譽為當代中國“身價”至高的記者。
15082171783
www.51cdicity.com/news/18838097.html